币牌稳定夺战的行动照争张入香港引发业震场券
8月1日香港稳定币新规正式生效后,整个金融科技圈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。我发现业内朋友们现在明显分成了两派:一边是那些摩拳擦掌准备布局的中资机构,另一边则是看完细则后直呼"太严了"的悲观派。说实话,作为亲历过多次监管变革的业内人士,这次的新规确实让我也吃了一惊。 那些抱怨新规过于严苛的朋友们,主要纠结在三点上:首先,监管要求所有在香港发行或推广稳定币的机构必须持牌,连USDT、USDC这样的老玩家也不例外。记得上周和一位做跨境支付的同行聊天时,他就苦笑着说:"给6个月过渡期?这时间够干嘛的?" 其次,实名制KYC要求完全比照银行标准。我参加的一个行业闭门会上,有位技术大拿就提出质疑:"现在都Web3.0时代了,为啥不能用零知识证明(ZKP)加去中心化身份(DID)方案?"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监管部门深思。 最要命的是第三条——如此严格的合规要求,基本上把稳定币挡在了DeFi生态门外。上周在湾仔一家咖啡厅遇到位做DeFi协议开发的年轻人,他无奈地说:"这就像给鸟儿造了个金笼子,安全是安全了,但还怎么飞?" 据可靠消息,首批牌照可能就发5.5张。这个"半张"的说法特别有意思,据说是中银香港因为没走绿色通道,所以监管态度比较暧昧。目前沙盒里的"种子选手"包括京东数科、本土代表圆币科技,还有外资背景的渣打银行。 特别要提的是蚂蚁集团,他们在RWA(真实世界资产)方面的表现确实亮眼。而通过绿色通道的中信集团更是底气十足——毕竟背靠正大集团的海外资产,这种全牌照金融巨头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。 仔细研读完新规,我发现几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细节:首先在储备资产方面,香港采取了比美国更灵活的多币种策略。记得去年参与某稳定币项目时,我们就为美元单一储备伤透脑筋,现在这个改变确实务实。 但让人意外的是,监管居然把货币市场基金排除在外。要知道香港市场上美元、港元、人民币货基存量巨大,这个决定让不少准备充分的机构措手不及。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就吐槽:"我们连代币化方案都准备好了,结果..." 想拿牌照?得先过这三关:第一是可持续性,2500万港币的资本金门槛说高不高,但配套的流动性和经营能力要求可不简单。第二是应用场景,这让我想起去年某家机构拿个白皮书就想蒙混过关的笑话。第三是反洗钱能力,这反而是交易所们的强项。 有个现象很有趣:一些中资上市公司正在"曲线救国"。上周参加区块链峰会时,就听说有家深圳上市公司转道美国申请牌照。这种"东方不亮西方亮"的策略,倒是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特有的灵活性。 说到底,香港这次稳定币新规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平衡术——既要防范风险,又想推动创新。作为从业者,我认为短期内阵痛难免,但长远看,规范的竞争环境对行业健康发展绝对是好事。只是那5.5张牌照背后,不知藏着多少机构的欢喜与忧愁。为什么有人唱衰?三大痛点太扎心
牌照争夺战:5.5张的玄机
新规细则里的门道
发行人的三重考验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以太坊面临关键抉择:4700美元关口决定后市走向
- 市场观察:链上套现潮涌动,以太坊大换手在即
- USD1:特朗普背书的稳定币新贵引发市场狂潮与政治风波
- 加密货币市场遭遇美式暴击:比特币、以太坊为何突然崩盘?
- 马来西亚区块链周:一场科技狂欢背后的国家雄心
- 加密世界早报:巨头动作频频,市场酝酿新变局
- 比特币十月见顶?加密市场或将迎来史诗级狂欢
- 一周热点追踪|Atomicals生态迎来关键突破期
- ERC-3643:企业RWA的标准答案,还是即将失效的通行证?
- 市场观察:当M顶遇上降息预期,我们该何去何从?
- 一位刑事律师的真实办案手记:当虚拟货币遇上非法经营罪
- 以太坊高位回调后何去何从?关键支撑位全解析
- 全球瞩目的经济华山论剑:杰克逊霍尔年会即将引爆市场
- DOGE币能否创造奇迹?专家深度解析5美元目标的可行性
- BMNR的资本魔术:揭开股权稀释的真相
- 一位刑事律师的真实办案手记:当虚拟货币遇上非法经营罪
- 币股联动的疯狂赌局:资本市场的加密朋克革命
- 8月20日加密货币市场复盘:白天空单策略大获全胜,晚间抄底机会出现?
- LTC、AVAX、TAO关键点位解析:当前市场该如何布局?
- 疯狂!比特币再创新高,老司机手把手教你把握2025牛市
- 搜索
-